5D艺术网首页
商城
|
资讯
|
作品
|
博客
|
教程
|
论坛
登录
注册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来自:
性别:秘密
最后登录:2011-03-23
http://ghostcn.5d.cn/
首页
|
新闻
|
话题
|
博客
|
相册
|
艺术作品
|
社交关系
|
留言板
|
社交圈
2004/11/22 | 加快企业信息化提高核心竞争力
类别(视觉)
|
评论
(0)
|
阅读(375)
|
发表于 02:08
加快企业信息化提高核心竞争力
--------------------------------------------------------------------------------
发表时间: 2004-2-26 作者:EPC 浏览次数:62
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刘力 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主任
企业信息化是贯彻中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核心。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现代化的全过程中,企业作为工业化的主体、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同样是信息化的主体。通过信息化,加快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有效地应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
信息化这个词,自九十年代下半期以来风靡全球。但是,信息化的内容与实质、推进信息化是怎样的艰难的过程, 还没有真正被大家所深刻理解。近20余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一个时期来,又在高度强调加快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然而,信息化是什么?信息化战略的核心与信息化战略合成要素是什么?怎样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现代化?等等,如何更准确、更科学的把握。
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潮流,成为新经济的加速器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由于个人电脑应用的迅速普及,被称作个人电脑的革命。这一应用延伸了人的大脑,扩展了人对知识的获取与存储,加快了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提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效率。从九十年代的后半期起,迅速发展和应用普及的互联网,又进一步加快了人类社会相互间的联系。一个时期以来,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发明和应用普及,使人类社会交流空间缩短了、时间延长了,这种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的过程,就是信息化的本质。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当今一项重要的革命性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十分重要的生产力。
人类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200年前,瓦特发明蒸汽机,从而带动了机械化进程。100年前,爱迪生发明电,从而带动了电气化进程。与此相媲美的是,当今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的普及,使得实现信息化最终具备了充分必要条件。回头看,如果在人类的生活中,没有机械化,社会的效率、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不可想象的。没有电,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程度更是不可想象的。今天的信息化,就等同于工业化进程中,与蒸汽机、电具有同样重要的一项革命性的技术。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重大的、革命性的生产力必定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进器。而如何掌握先进的、革命性的技术成果,成为人类发展自己、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的重要选择。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性质的生产力,因此,必须有效地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充分地认识这项革命性的技术为我们带来的新的机遇所在。
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借助于它拥有的经济与技术的优势,抓住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通过推进信息化加快自身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对全球资源的控制、对全球市场的控制。从九十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经历了近十年的持续稳定增长,特别是后5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实现这一过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借助信息技术的创新,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拉动经济发展、提高生产率。美国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幅度由年均1.5%加快到3%,信息技术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当前,美国经济是在持续高速增长后的正常调整,是周期性的变化。十年前,美国财政赤字数万亿美元,而克林顿政府给布什政府留下的是上万亿美元的财政盈余。一个时期以来,尽管纳斯达克指数中,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甚至以网络业为代表的企业波动,在股票上反映出振荡,但道琼斯指数中所体现的传统工业、主体工业的成长还是稳定的。
分析实现上述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在于,美国的一些跨国公司,通过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生产技术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经营效率明显提高。通用电气、福特公司、克莱斯勒公司等产业巨头,通过实施原材料网上采购和销售系统的网上配送,使原材料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下降达20-30%,高的达到40%。全球著名的高科技企业CISCO公司,是生产网络设备的全球的第一大厂商,属于制造业。但通过对互联网的深刻理解,而对互联网的应用走在世界前列,该公司对其全球资金核算一次只需8个小时。正是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跨国公司和处在全球各个产业前列的企业,都在加速发展自己、迅速壮大自己。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出现了一系列的产业和企业的重组,使得优势更加突出,使得对资源的控制力和市场的垄断程度都进一步加强。所以,在美国的经济发展中,对GDP的贡献率、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很大程度是借助于信息产业的带动。因此,绝不能把这次源于网络经济的全球经济波动,简单判断为新经济出了问题,或者是高新技术出了问题。因而,也绝不能放弃对新经济的追求和对高新技术的应用。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都在力图通过加快信息化,消除数字鸿沟,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一个时期以来,从各个媒体上常听到探讨有关数字鸿沟的问题,也得到各国首脑的高度重视,无论是APEC的首脑会议,还是瑞士达沃斯的经济年会,都把重视和消除数字鸿沟问题,作为影响当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各类问题的焦点。
什么叫数字鸿沟?简而言之,就是信息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数字鸿沟,就是信息的不对称,就是你知道的我不知道。数字鸿沟既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它是受到经济、技术、社会、体制、政治、文化等多重因素作用后的结果。这种鸿沟即便是在发展中国家内部也明显地存在。估且不去分析中国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间存在的数字鸿沟,就是在我国,也存在着由于体制的、区域的、企业规模的、观念差距的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使数字鸿沟比比皆是。即便在北京,从天安门向北100里的北部山区怀柔县,两者之间就存在着数字鸿沟。当这边在大谈信息化的重要性,在研究探讨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项革命性的技术,能够为人类带来怎样的生产力,如何把握这个机遇的时候,那边更关切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所以,数字鸿沟是一个综合结果,是汇集经济、技术、社会、文化、政治各方面因素影响后的结果。就使得一部分人在掌握了市场信息、人才信息、技术信息、资本信息后,开始筹划技术创新战略、市场开拓战略、管理战略和投融资战略的同时,另一部分人还一无所知地处在盲目之中。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引导下,正推进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快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主宰市场的核心资源已经发生着由物资、到资本、到信息的演变。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谁掌握了国家分配的资源,不论是煤、电、油、钢材、水泥等等,或是控制了运输能力,谁就掌握了对市场的控制权。那个时候,原材料紧缺,需求大于供给,社会总供求失衡。靠计划分配体制,体制外得不到体制内分配的资源,而形成利益鸿沟。改革开放初,在生产资料价格改革处在“双轨制”的阶段,又出现了权利寻租导致的对流通领域的趋之若婺,形成全民经商的热潮。经过二十年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我国扭转了资源短缺的状况,初步实现了社会经济总量供求基本平衡、供略大于求的转折。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资本进而成为影响市场的重要资源。然而,在迅速向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发展的条件下,谁掌握信息,就掌握了影响市场的主动权。
信息是知识经济的核心。没有知识、没有信息,就不掌握人类社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动。政府不能制定政策,企业无法进行决策,个人无法进行消费。曾经有一则新闻报道,某地查获了大批假药,这些假药是用淀粉、面粉制造的,吃了虽没害,但肯定不治病。在采访造假药的厂商时,声称不知道哪里有原料药,不知道哪里去采购。结果听信人家介绍,一个托一个,买来的就是假冒伪劣。听起来很荒唐!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医药行业,还不能建立起从原材料、到半成品、到成品的信息交互平台。
现在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信息障碍、信息壁垒。信息沟通不畅,表现为下情不能上达、上情不能下传,信息反应不灵敏,必然影响到决策。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只是生产单位,上级部门要求生产量递增20%,就照计划排产,四个季度分拆,按生产的季节性规律,各季度完成百分之多少。排产后,就是安排原材料,各季度钢材、木材需要多少。生产出来的产品交由国家统一分配,企业用不着掌握更多的信息。那时不是没有信息,只是信息很简单,生产靠指令性计划,信息反馈十分缓慢。往往是企业从四季度将来年的生产计划报上去,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几个往返,才能确定新一年的生产计划。有时候,到了一季度未,甚至上半年企业的生产计划还没有下达,企业就照着上年的产量排产,这种情况太多了。为什么?因为上级的工业局在搞平衡,根据市政府的计划平衡,市政府又根据省政府的计划平衡,省政府根据国家计划平衡。层层下达指令性计划、层层搞平衡,就是计划经济的生产组织方式。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生产经营的主体,信息对企业经营有更重要的作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加快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把过去只注重生产的“橄榄型”企业,转变为注重产品研发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的“哑铃型”企业。即一切以市场、以客户为出发点。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供需关系千变万化。2000年倡导“假日经济”,使得“五一”旅游红火得不得了,结果据此预测“十一”将继续红火。为此,做了各种各样的准备,但没有火起来,苏杭的居委会给老百姓做工作,把房子腾出来做旅游客房,并没有人来。今年“五一”又火起来了。这就是市场经济,正就是瞬息万变的市场。对这样的市场,不能只靠红头文件。要研究市场,研究市场由谁来主宰?消费者。居民消费、投资消费、出口消费都将左右市场。因此,如果信息掌握不充分,是投还是不投,是取还是舍,在构成生产要素的各个方面,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原材料资源,按什么方式组合?怎么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各种干预市场、干预企业的借口总是强调,一定要完成计划,甚至要当成政治任务去完成。最后可能导致企业的库存积压、资金周转缓慢、债务增加,最后由盈利变成亏损,时间长了最后就是破产。
所以,加快信息化,努力消除数字鸿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适应全球发展趋势,适应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 我国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1、关于信息化的重要性
从全球范围看,由计算机与网络组合形成的新技术,成为推进新经济的加速器。世界各国都在力图把握机遇,掌握新生产力,加速自身的发展。
1984年,小平同志就指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1991年,江总书记提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2000年,江同志在世界计算机大会上阐述了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加快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党中央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和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五”规划,都突出地强调了“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经济与社会信息化”;朱鎔基同志指出,“推进国家信息化,不失时机地推进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把信息化和工业化结合起来,带动产业结构和产业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继续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科技技术,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并特别强调“信息化是改革的重要方面”,“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这些都标志着,从最高决策层到最权威的国家规划,都把信息化摆在了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上。
今年11月份,江同志再度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指出,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指出,信息化是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自己要努力掌握信息技术,更要加强领导。要着眼于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朱鎔基同志也强调,切实把加快政府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吴邦国同志强调,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是一场革命,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信息化伴随于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全过程。现代化实施到哪里,信息化必将辅助支持到哪里。不懂得信息化等于不懂得现代化。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每一个人无论是多是少、是大是小都是其中的受益者。因此,没有人拒绝现代化。但是,是否都能了解信息化,认识信息化对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呢?如果现在有人讲,中国的现代化不需要机械化、不需要电气化,会被人认为是文盲。可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在科学技术领域里不断地创新,朱鎔基同志指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这要求我们高度重视信息化在国民经济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理解信息化的重要性,绝不能将信息化停留在口号上,将信息化作为装饰花瓶。
2、关于信息化的紧迫性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面临着改造传统产业、调整行业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挑战。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确地判断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剖析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才能有助于提高对信息化紧迫性的认识。
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高速增长,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从九十年代后半期开始,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短缺向供求相对平衡、供略大于求变化,基本解决了总量供不应求的矛盾。但同时也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从速度型向质量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重要转折。这就是朱鎔基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我们的经济结构调整是战略性、不是适应性,是主动地调整、不是被动地调整”。战略性调整,意味着是我们对发展的要求在提高,在由温饱向小康、向富裕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产业结构和增长质量的问题。
提出上述战略目标,是源于当前我国的钢材、水泥、玻璃、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等基础原材料和各类消费品,无论从生产能力上讲,还是从实际产量讲,都处在世界前列。但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特别是缺乏对拥有世界级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控制能力,在按照国际规范划分的40个工业行业中,我国普遍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这其中,无论是率先市场化、率先走向国际市场的耐用消费品,如家电行业,还是关系整个工业生产加工品质的重型机械设备制造业,或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有机和无机化学工业,甚至是成长率最高的信息产业,均没有在国际、甚至亚洲地区,或者是亚洲环太平洋地区,具有绝对的竞争力。
体现竞争力的核心标志,就是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我们是电视机生产大国,但无论从晶体管到电子管、从模拟机到数字机、从宽屏到窄幅,任何产品的升级换代,都是跟在别人后面。2000年初,在国贸中心举行的“2000年国际数字化家电博览会”上,中国制造,港、台制造,以及发达国家制造的产品各分一类,尽管我国生产的产品物美价廉,但外观上有差距、色彩上有差距、手感上有差距,功能上更有差距。耐用消费品行业是我们最早走向国际市场,已经具备巨额出口创汇能力的行业,但我国的一流产品只能进入人家的二、三类市场,二、三流产品就只能进地摊了。再从决定工业产品生产加工质量、性能的装备工业看,数控车床、组合车床、加工中心等,与国际水平相比均缺乏竞争力。从基础原材料看,尽管钢产量居世界第一,石油加工量在2亿吨以上,处世界前列,但原材料的品质严重地制约着工业制成品的质量。高、精、尖的供应产品使用的多是进口原材料。而精密机械零件的加工,从设备到原材料,都是进口的。
2000年,我国在全球的科技竞争力排名由25位下降至28位。在几项反映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中,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资源(R&D)经费为896亿元,虽增长17.9%,但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预定目标为1.5%,结果为1%。这与美国2.7%、日本3.0%、欧盟1.8%、韩国2.6%相比有很大差距。而R&D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经费仅占5.2%,这与美国15%、日本12.2%、英法意25%、韩国14.1%、俄罗斯16.1%相比,处在较低水平。在体现企业科研能力的研发经费投入占全国投入的60%,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同样相距甚远。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平均仅为0.5%,发达国家一般为3%左右,高技术企业为5%、甚至10%以上。这些数字所反映出的问题,对我国产业在加入WTO以后,面临更强劲的市场竞争而言,将是致命的。
从国内经济环境的分析看,近几年,我们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启动国内需求。首先,消费市场是由消费者充分选择的,尽管今年的“五一”假日消费又有很高的增长,但未来不会再有突发性的高速增长。在解决了温饱向小康的转换后,国内居民消费层次趋向多元化、消费选择更加多样化、消费意识日益市场化以后,对消费市场的影响,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可以断定,绝不再有那种在盲目情绪下,潮涌般的疯狂消费,自然也就不可能有谁能够通过任何方式启动这类热点消费,包括政府。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将不断加大的同时,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会更加困难,随着分流人员的不断增加,相关的社会影响逐步扩大,也必将制约即期乃至中长期消费市场的增长。加上医疗和住房改革、子女入学等支出,对居民消费基金分流影响逐步增大,也不可能再有明显的居民消费热点的出现。
其次,投资消费市场也不会有明显的增长。尽管投资消费始终是启动国内需求的重点,几年来持续发行1500亿元国债,通过投入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投资需求。但从产业投资看,特别是在工业领域里,现在最困难的是找不到合适的投资项目。随着企业投资从注重外延发展,上基本建设项目,逐渐转向注重内涵发展,搞技术改造。但即便是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也缺乏好的项目。当启动国债项目时,第一批项目好选,第二批、第三批越选越困难。是不是好项目,关键在于是否有先进的技术,能否运用新技术创造新的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最根本的是能否创造出新的市场。当前,供求关系表现为供略大于求,但绝不能说市场太苛刻,说市场什么都有,市场已经饱和,不需增加新的供给。从产业界而言,应当认识到,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需求制约着供给,而是供给制约了需求。在供求关系中,供给创造需求,需求拉动供给。由于提供不出更好的,能够被市场所接受的产品、技术和服务,正制约着需求的发展。现在北京天天都在举行各种各样围绕信息化、信息技术的论坛、讲座、研讨,从国内到国际。然而,这其中很少有传统产业的身影,这表现出一种脱节,即,新技术、新经济与传统产业、主流经济的脱节,存在着油与水的背离。
上述现象的出现,不应该改变我们对经济发展主流的基本判断,即正是由于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转换,正是由于出现了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效益型的转折,在党的“十五”大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目标要求下,我们在主动地、全面地实施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力求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这是我们主动地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民经济增长质量要提高,企业运行质量要提高,宏观与微观管理水平要提高。因此,现阶段经济工作所面临的不是更困难了,而是难度加大了。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今年以来,国民经济运行结果表明,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财政大幅度增收,金融状况良好,国际收支平衡,外汇储备增加,人民币币值稳定,居民收入增加,特别是农民的收入也有增加。但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在看宏观经济形势好的同时,还要冷静地思考,特别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如何在一个全新的,难度不断提高、要求不断提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来发展自己,出路就是靠技术创新,靠管理创新,靠制度创新。
从国际经济环境看,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了竞争国际化的趋势,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置身度外,它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在加快推进着这个进程,这对发展中国家更是严峻的考验,也是艰难的选择。一个时期以来,各方面都在关心“数字鸿沟”的问题,“数字鸿沟”正是因信息化的水平差距所致,是因经济、技术、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所致。有分析表明,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加快,全球将有60多个低收入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拉大,将被更远地抛在发达国家之后。为什么会有2000年4月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攀高?为什么会有纳斯达克指数的攀高?是财富!是全球资本的选择!是全球的资本在向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就是因为美国有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有不断创新的生产力,这就是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进下,在信息化的浪潮中加快。尽管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了年均9%的水平,这只反映了经济总量,而经济增长质量、综合国力是不是也相应地有这样的提高?2000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美元,是美国的1/8,而我国的人口是美国的5倍,换而言之,就是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美国的1/40。我国的科学技术研发投入与产出上的差距更大。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第一大产业,并在世界各国之中列第三,但是谁也不敢说,中国的信息产业在世界上列第三强的产业。即使在国内,它也绝不是第一强产业,这也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薄弱环节。什么是竞争力,不单是卖掉多少产品,或产品卖多少钱,仅仅从市场价格和销售额来衡量竞争力还远远不够。竞争力是综合素质的反映,涉及到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制度体制的优化、技术的不断创新、产品的不断升级等等。今天市场短缺,产品卖得俏,明天市场不短缺了,产品就卖不出去,这不叫竞争力。只说明企业被市场所左右,而不是主动熟悉市场、掌握市场,最终赢得市场。
加快企业信息化提高核心竞争力(续)
--------------------------------------------------------------------------------
发表时间: 2004-2-26 作者:EPC 浏览次数:68
中国要不被世界潮流所淘汰,要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就必须通过加入WTO,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但是,加入WTO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国门的进一步敞开,虽有利于我们更多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中,融入国际市场中,争取参与国际资源的分配、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但是,一旦国门进一步打开,我国的企业首先面临的不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选择,而是面对等在国门多时、甚至在境内已经做了若干年的准备的世界500强的企业,与我们在国内市场上,对现有的市场份额中的争夺,对已有的资源分配方式的挑战。从麦当劳、肯德基进来,到红高梁、华荣鸡的衰败,尚且只是在餐饮业,还不关系到国计民生。而在更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里,由于长期的政策壁垒、非贸易的关税保护,缺乏适应国际竞争的能力。对此,国内更多的企业还误认为加入WTO仅仅与出口型、外向型的企业有关。还搞不清楚,是人家在你的市场上要与你分一杯羹,而通过国际经贸合作的方式,看重并力争获取我国的市场份额。因此,加入WTO,既是对企业管理与技术水平的挑战,也是对政府宏观决策和管理能力的挑战,在这点上,各方面的认识和准备都远远不够。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企业要应对WTO的挑战,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战略目标,要实现技术创新战略、管理战略和市场开拓战略,要将企业工作重点转向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方向上来,信息化是必然的手段。因此,信息化的紧迫性表现为,一是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加入WTO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三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求。
3、关于信息化的艰巨性
朱鎔基同志指出,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势在必行。革命就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事情,深刻的革命其含义就更深了,其份量就更重了。他同时还指出,信息化是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判断一个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换名片,看上面是否印E-mail地址,是否印有企业主页。当然,不能简单地讲信息化就是互联网化,绝不意味着上网就是信息化的全部。重视将推进企业上网、政府上网作为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因为如果不会使用互联网,失去的是信息,是将自己放在信息或数码鸿沟的低端,放在信息壁垒的另一侧。
首先,互联网已经成为及时、有效地掌握信息的重要窗口。互联网是继报纸、收音机、电视后,成为人类文明标志的第四大媒体。因而是重要的信息窗口。古人讲“春江冷暖鸭先知”,现在讲,“经济冷暖网先知”。信息壁垒往往存在于不同所有制之间、上下级之间、区域之间、国别之间。如,国有企业有部级厂长、局级厂长、处级厂长、科级厂长,过去他们可以优先看到各级政府下发的红头文件。而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就无从看到红头文件。现在通过互联网能随时了解宏观经济政策,了解产业与行业发展,甚至了解全球经济的动态。作为“政府上网工程”的发起单位,国家经贸委互联网站正按照委党组的要求,力争办成社会喜闻乐见的政府部门精品网站。
第二,互联网成为宣传企业、推介产品的重要渠道。企业通过前三种媒体去做广告,一次几万、十几万。而通过开通互联网主页,将服务器托管,可以不断地更新维护各类企业信息,将企业领导成员、基本情况、产品性能、市场价格公之于众。这就成为宣传企业永不闭幕的展台。
4、企业信息化的现实重要性
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不只是时髦的词汇,不是挂在嘴上装饰的词汇,而是艰巨而沉重的责任。现在,没人不讲信息化。然而,中国的信息化,尤其是企业信息化任重道远、道路艰难。信息化也绝不是简单理解为计算机化,许多企业买了一堆计算机,结果与信息化相去甚远。因此,不能准确理解信息化,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信息化行动。现在没有人不利用机械化、电气化,都在享受机械化、电动化的成果。然而,信息化是什么?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体会是:沉重。
推进企业信息化,就必须对其艰巨性有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涉及到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对企业管理流程的优化,对企业团队的重组,对管理手段的革新。在当前强调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企业工作中,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首先,技术创新。通过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在生产工艺设计、产品设计中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应用,通过在互联网上及时了解和掌握创新的技术信息。由国家经贸委建设维护中国技术创新信息网,是贯彻产、学、研相结合的方针,面向企业和社会推荐技术创新成果的互联网站。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我国企业能够拥有并掌握的技术创新成果甚少,相关信息闭塞。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技术开发成果,被沉淀和搁置,造成惊人的浪费。对此,必须运用信息技术,才能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
第二,管理创新。管理是一门科学,实施管理必须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按照市场发展的要求,要对企业现有的管理流程重新整合,从作为管理核心的财务、资金管理,向技术、物资、人力资源的管理,并延伸到企业技术创新、工艺设计、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过程的管理,进而还要扩展到客户链管理、供应链的管理及至发展电子商务。即由企业内部向外部扩散的全方位管理。实现这样的管理目标,就必须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发挥计算机的信息采集、储存功能和网络的传递与共享功能。从联想集团信息化的历程看,自1991年财务电算化起步,建立了企业资源管理、客户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一系列管理信息系统,十年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对此,邦国同志参观后指出: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问题,也是现代管理的重要问题。企业信息化对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大的市场。很多新问题通过信息化是能够解决的。他还特别强调:企业的一把手不一定是专家,但要重视这件事,能够用人,能够舍得花钱。
第三,制度创新。仔细剖析,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任何一方面都离不开信息化。“产权清晰”,只有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下的资产账目准确无误,产权清晰才可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权明确”,只有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下的,建立起明确的岗位责任和精准的监管手段,才可能实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只有借助互联网获取更全面、系统、及时的信息,才能彻底改变企业以往通过“跑部”前进,要贷款、要指标、要配额的传统计划经济资源分配方式,而注重市场信息的分析和研究,提供准确及时的决策信息。“管理科学”,其核心就是应用科学的方法实施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今最先进的科学方法,是最有效的管理工具。因此,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上的管理,才更科学、更有效。因此,我们在倡导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同时,还应当倡导企业加快管理改造和管理创新。
三、只有全面理解,才能深入贯彻信息化战略
中国加入WTO成为现在进行时,这必将加快推进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趋势和变革,也使得我们更加直观的面对国际和国内的竞争,面对现实的挑战和潜在的机遇。特别应当强调的是,挑战首先是针对我们的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部署。如何全面正确的把握这一战略,以更有效地贯彻实施,是健康、有效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首要前提。近日,江同志再次强调,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吴邦国副总理在辽宁和黑龙江视察期间,也明确指出,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重要突破。
在这重要的历史时刻,在这重大的责任面前,结合这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明确要求,探讨如何面对这一系列国际、国内环境的重大变化,加深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更全面、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快信息化,坚定地应用信息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认为,实现信息化战略必须从三个层面统筹兼顾、协同并进。
1、只有坚持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才能加快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改革进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使推进信息化具备了现实可能。使得信息化所包含的信息的收集、传递与共享具备了实现的技术手段。正如江同志所指出的,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也成为推动人类发展的重大生产力,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信息技术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但绝不是技术革命的终结。为此,既要高度重视技术革命对现有生产关系、现行体制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冲击力;又要高度重视技术革命对加快体制改革与生产方式转换的巨大推进力;更要重视坚持与时俱进,主动地加快体制改革、观念更新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以适应并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创造力。
所以,只有坚持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才能把握信息技术革命为我们带来的机遇,通过加快体制改革与生产方式的转换,为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更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信息技术也因此构成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首要条件。
2、只有坚持信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有效地提供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保障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普及,推进了信息产业的形成,成为在人类工业化进程中,高新技术产业真正崛起的重要标志,也开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先河。信息产业成为当今发展最快,产业关联度最广、科技含量最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优势产业。从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看,一方面,截止2000年,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并列居全球第三位。今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前三季度信息产业的市场销售额增长了28.6%。据主管部门的专家预测,“十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将保持年均20%的成长率。中国已成为当今全球公认的最有前景的信息产业发展市场。另一方面,无庸置疑的是,我国信息产业整体水平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这些年是在低基数上的高速增长,是在低质量、低水平下的数量扩张。“大而不强”是我国信息产业的现状,特别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将进一步突显我国产业的软肋。
分析信息产业所涵盖的四个层面,均显示出竞争力的不足。第一,在技术研发层,尽管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的掌握上,处于时间差的位势。即昨天是硅谷的新技术,今天就将为中关村所掌握。但在核心技术的研发、新技术的升级过程中,我们始终处在滞后的位势,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包括硬件技术和系统软件技术,这使得我国的信息产业至今尚缺乏“灵魂”和“心脏”。第二,在产品制造与应用软件的开发层,由于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控制,缺少对核心部件的制造能力,使得我国的信息技术产品制造业仅处在大件组装的水平上,而应用软件的开发也都是基于跨国公司的系统平台之上的属地性开发,这必然导致缺乏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力。第三,在信息技术产品的应用层,由于上述两个层面的弱势,使得国内凡涉及到大的信息化应用的系统集成,其核心设备,包括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系统平台等,多为境外跨国公司的产品所垄断,而国内企业的产品或软件仅仅处在拾遗补缺的位势。这不仅严重制衡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为维护信息安全和经济安全产生过多的担忧。第四,在信息增值服务层,长时期的政策壁垒导致的行业垄断,使得电信增值服务业缺乏充分竞争,使得其服务质量、价格水平与市场的需求差距甚远。加之大量信息的部门所有及相互封锁,使得在收集、传输与共享的过程中,信息资源被损耗、被贬值,信息化的高效率没有得到体现。
因此,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加快建立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产品和服务基础上的发展,大力发展有数量规模、有技术含量、有市场控制力、有核心竞争力的信息产业,实现信息产业在质与量的结合中的健康发展,使信息增值服务成为推进信息化的重要保障,才能够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
3、只有坚持将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入推进,才能有效地培育、扩大和提升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市场
江同志特别强调,推进信息化要着眼于应用。企业信息化的本质也就是对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应用。反观,前一个时期的网络经济泡沫的兴衰,究其根本在于缺乏对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市场的有针对性的培育,由于缺乏有效的应用市场,以至于创造出更多的是泡沫,成为第一次网络经济浪潮所表现出的起伏大、泡沫多、周期短的特征。通过一个时期的经济波动,通过各方面的深刻反思,各方面日渐一致地认识到:
首先,从当前世界性的网络经济箫条、网络股市的跌荡中,必须明确将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在迅速发展和不断创新,与应用市场的培育、发展与提升密切结合,必须重视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坚持处理好技术、产品和服务与应用需求的平衡关系。针对当前阶段性的“网络冬天”、对当前的信息技术市场萧条,绝不能把源于网络经济的全球经济波动看成是新经济出了问题,甚至对高新技术的应用产生置疑,也绝不能放弃对高新技术应用、对新经济发展的追求。
其次,从信息化要履行带动工业化,要推进现代化的长期而艰难的重任看,必须明确工业化、现代化,乃至信息化的主体是企业。企业信息化创造巨大的效益,创造无尽的市场。企业信息化又具体体现为管理实现的过程。正如吴邦国同志指出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场革命,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企业信息化就是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管理流程的改造、实现管理效率提高的过程,就是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行业结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正是有了信息化,特别是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才有了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得以实现的市场条件。因此,才有了从信息技术领域到信息产业界,一个时期以来,面向市场,确立客户导向的根本转变。近日,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专家提出,我国的信息产业将从过去以技术和产品为重点的时期,进入到以应用和服务为主导的时代。这正是信息产业从市场出发、从用户出发、从应用出发,在产业发展主导思想上的重要转变。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推进,使得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具备了不断创新的生命力,使得信息产业具备了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信息化也因此成为对现实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新的增长点。所以,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构成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充分必要条件。
只有坚持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才能加快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改革进程;只有坚持信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有效地提供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保障;只有坚持将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入推进,才能有效地培育、扩大和提升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因此,技术、产业与应用的齐头并进,就构成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组合。
四、企业信息化的对策措施
1、企业信息化及其实施策略
信息是指“有价值的消息”。信息化是指“信息的收集、传输与共享的过程”。收集,就是整理和筛选信息,评价信息的价值;传输,就是为了扩大信息的使用和普及的范围;共享,就是提高信息使用价值,消除信息壁垒、数字鸿沟。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段,对企业的技术、资本、人才、物资、市场、信息资源进行收集、传输和共享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策略是“统筹规划、阶段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统筹规划”指制定信息化的整体规划。“阶段实施”指在整体规划指导下,结合企业自身的现状,划分出信息化的阶段目标分别实施。“循序渐进”指围绕着整体规划和阶段目标,渐进地推进信息化建设。“逐步升级”指企业信息化要坚持发展的原则,以技术升级同时带动应用升级。
2、企业信息化的阶段目标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过程,甚至就是一个管理的过程。它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计算机存储的信息通过网络传递到各个方面,实现信息的收集、传输与共享。信息化的水平反映在信息的质量、数量,传递的效率与共享的范围。
第一阶段是建立工艺设计与生产控制的信息系统。这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企业建成投产之日就完成了的。几年来,国家经贸委与科技部一直致力于推进企业对计算机辅助制造、辅助设计系统在智能化生产控制和工艺设计流程中的应用。
第二阶段是建立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实践证明,许多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的企业,把财务电算化作为管理信息化的第一步,这是基于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只有有效地掌握并控制资金流,才能控制物流,进而控制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向其它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客户链管理等延伸,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全过程所涉及的资金、物资、人才、技术信息流的整合。
第三阶段是基于互联网的企业商务贸易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是以企业内部信息化为基础,并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的商务贸易活动。它是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整合的过程,因而其实现过程也分为三个步骤:一是信息流的交互,首先通过互联网宣传企业产品的技术、质量、性能及价格信息;二是交易各方通过互联网开展商务谈判,进一步沟通信息;三是通过互联网络签署购销合同并完成支付结算,进而实现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的统一。从我国的现实看,还远不具备广泛开展电子商务的微观基础和宏观条件,只能是借助互联网开展企业间信息的交互,即电子商务的初步。
3、企业信息化的组织保障
有效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必须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组织体系。这涉及到决策层、技术层、管理层和执行层。
一是决策层。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与科学决策,是推进企业信息化最重要、最关键的前提。企业信息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涉及到对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管理流程的再造、管理手段的革新、管理团队的重组,必须始终得到决策者的高度一致和全力支持。
二是技术层。技术层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内与国际同行业或同类企业的成功经验,坚持“总体规划、阶段实施、不断完善、逐步升级”的原则,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为此,要坚持技术性能的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要适应信息技术应用的大趋势,既从企业实际出发,坚持信息化建设方案的个性化,又要善于将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运营维护的技术外包。企业只负责核心业务管理,精减人员、提高效率,保持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先进性和可扩充性。
三是管理层。企业信息化更是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要求企业管理所涉及的各个层面必须积极响应、有效配合。只有充分地认识“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才能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达到以信息化加快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团队、管理方式的创新。
四是执行层。信息化只有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与共享。因为最原始的财务信息、生产信息、销售信息、采购信息等都来自于生产经营管理的一线,唯有原始信息采集的准确,才能确保汇总信息的真实可靠,才能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4、积极有效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工程”
2000年初,国家经贸委联合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共同发起了“企业信息化工程”,并倡导企业信息化要坚持“政府推进,市场引导,企业主体,行业突破,区域展开”的方针。
政府推进,就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善于从宏观的高度,加强政策的力度,积极倡导并有效地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一方面通过推进企业信息化,加快培育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努力提供先进适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产品和服务。由此促进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和应用市场的成熟。
市场引导,就是在推进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尊重价值规律,促进技术与应用的有机结合。
企业主体,就是始终突出企业作为信息化的主体地位,努力唤起企业信息化的意识,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成效。当前,要通过率先推进国家重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示范带动面上企业的信息化工作。
行业突破,就是坚持从国情出发、从企业实际出发,力争在一些优势行业,比如石化、烟草、汽车、医药等行业,发挥其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在信息化中率先突破、积累经验、总结推广。
区域展开,就是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现实,在东部发达地区通过发挥经济社会、地域环境上的位势,通过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为中西部地区提供示范。
5、以案例带应用,以应用促发展
为了贯彻信息化着眼于应用的要求,按照“以案例带应用,以应用促发展”的方针,在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近一个时期以来,“企业信息化推进联盟”广泛征集了全国近600个企业信息化应用案例,并组织专家从中精选50个优秀案例,汇编成册,赠送各界读者,特别是企业领导人和企业信息化的执行者研究、借鉴。从案例看,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企业信息化工作有了可喜的起步,涌现出一批成功的典型。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联想、海尔、春兰、长虹、乐凯等国家重点企业的信息化成效尤为明显,他们的案例对广大企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这项工作将在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进一步重视发掘和推广成功案例,并适时扩展到征集优秀的企业信息化技术解决方案,同时做好各类案例和方案的充实和升级工作,通过书籍、光盘或在线查询等方式陆续发布。随着企业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入,还将做好案例的充实和升级工作。欢迎访问中国国家企业网(www.chinabbc.com.cn),查询或提交应用案例和技术解决方案。以此教育和示范更多的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把握信息化的机遇,增强核心竞争力,应对市场挑战。
注:1999年,国家经贸委和信息产业部共同组织,由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和中国电信联合发起“政府上网工程”。2000年,又采取同一模式联合发起“企业上网工程”。2000年初,由国家经贸委联合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共同发起“企业信息化工程”。
在这几项工作中,作者分别担任“政府上网工程”和“企业上网工程”的秘书长、副秘书长,担任“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
0
评论
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
[278]
思想
[40]
计算机
[56]
视觉
[59]
触觉
[56]
会计
[7]
网络资源
[18]
采集
[22]
情感
[12]
游戏外挂
[6]
赤裸HUMOUR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