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D艺术网首页
商城
|
资讯
|
作品
|
博客
|
教程
|
论坛
登录
注册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来自:
性别:秘密
最后登录:2011-03-23
http://ghostcn.5d.cn/
首页
|
新闻
|
话题
|
博客
|
相册
|
艺术作品
|
社交关系
|
留言板
|
社交圈
2004/11/18 | 国有企业改革是历史必然 具体改法亟应规范
类别(视觉)
|
评论
(0)
|
阅读(95)
|
发表于 17:35
来源:强国论坛
国有企业改革是历史必然 具体改法亟应规范(原创)
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建国二十多年中国家工业化的基本组成。是人民的汗水结晶。
国有企业在强大国家的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有目共睹、有史可稽的。
但是任何企业形式都存在风险,都存在衰退,都存在各种偶然、必然因素所引发的问题。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时间已相当长了,但各种各样问题依然不少。美国、日本每年都有数十万个企业破产,也有数十万个新企业诞生。长盛不衰的企业也有,但是极少。
中国国有企业既有其体制先进的一面,但也脱离不了一般企业发展的共同规律性。
中国国有企业的生存状态从一开始就分为几种类型:其一、生产、技术、设备、资金、人力配套,建成期短,迅速形成生产力,发展潜力大;其二、基本配套,建成期略长,经过各种努力勉强形成生产力;其三、技术或设备不配套,经较长时间试产,人力物力耗费很大后才勉强形成生产力;其四、生产线从建成就陷入不断试产中,从未形成生产力。其五、虽然投产,但投入产出不成比例,长期亏损,形成不产不亏,一开工就亏损的局面。这五种情况1978年以前一直存在。虽然前三种情况约占70%左右,保证了国家工业经济的发展。但后两种情况却一直困扰着国家经济管理部门。
1970年代前期,“文革”斗争有所缓和,国家要进一步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不少国企亏损严重。记得当时会议传达的情况,就是国有企业三分之一赢利,三分之一潜亏,三分之一实亏。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谷牧等同志都负责过国企扭亏为盈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存在这样的问题,即把一部分企业确定为扭亏企业,经过千方努力,一两年后确实见效了。但却又新增了另一些其他企业成为亏损户。所以国有企业长期亏损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当时我一个同事的父亲在一个近万人的军工企业工作,这个企业就是建厂十多年没出过一件产品。可以想象国家的负担是怎样的沉重!
从现在的角度 看,当时企业管理上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在计划体制下的企业领导制度,是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国有企业不是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
从1978开始,改革开放进入企业领域,从企业内部的加强责任制的小改到国家逐步开始授权于国有企业,或者叫“放权让利”,后来又试验推行承包制和转换经营机制、股份制试点等,给企业松绑,让企业能够自主发展。
在1985年一年,政府在10个领域增加企业的决策权。生产和操作的权力从政府到企业的转移,起到了刺激作用。但企业经营机制还没有从根本上转换。
但是经过这20多年的国有经济调整改造,虽然在一些方面取的一些成效,如一部分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实现脱困、效益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等。但是,在整套改革的过程中,我国国有企业相当一个大的部分还是没有完全走出困境。
近来和一些国人企业的负责人或职工私下攀谈,他们多数感到国有企业的命运恐怕是走到头了,一片悲观情绪。
国有企业到底怎么了?不改不行,改了也不行。果真印证了一些人的话,是公有制先天不足,只有私有制才是“人间正道”?或者国有企业压根就不能搞改革,特别是产权改革?
我认为,这需要具体分析!
首先,中国国有企业的底子很薄。搞工业企业必须有三大要素,即资金、管理和技术。在计划经济下,前二者一般不存在问题,关键是技术。解放后新建国有企业,除“一五”时有苏联专家的援助和老技术人员的参与以及老工业区域的支援,技术力量比较好以外,后来企业数发展越多,技术力量越弱化。不少速成学校毕业生成了企业技术骨干,不少昨天还是抡锄头的农民今天成了生产线上的技工。许多企业生产传统的、比较简单的产品还拿手,技术含量一高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本人在企业待过十多年,管理过生产,深知技术上的事不是吹的,一要学识,二要经验。搞新产品,一脉不通,攻关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没有结果的多得是。
本人所在城市,当时中央、省属企业尚可,而地市兴办的国有企业,多数走了一条很艰辛的道路。有一个大跃进中投办的水泥厂,几经周折,到八十年代初生产还不正常。机床、机械方面的企业,先开始都是修修补补,再组件装配,再搞简单生产。而一些诸如钢厂铁厂无线电厂之类,从头就没有好好生产过。这些,内部、外部各方面问题都有,但最主要还是个技术问题。
所以,认为凡是国有企业,一建起来就是好的或者就是坏的的认识,都是不客观的。这不完全牵涉所有制,技术基础是个突出问题!
其二,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不断走衰的原因更复杂。从形势看,自从鼓励社队企业、乡镇企业发展以来,到八十年代中后期,首先是国有建筑企业全面走衰,其次是国有商业、物资供应业,再次是轻工业、纺织业,最后是采矿业、机械行业不断陷入不景气状态。
可以看到凡是乡镇企业能干的行业,国有企业普遍败阵,甚至出现全行业连续多年亏损!到1996年一季度,国有工业企业首次出现净亏损,全年实现利润比1995年下降42.5%;1997年一季度再次出现净亏损, 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高达943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亏损企业6599户,亏损面达39.1%。从1997年开始,政府对纺织工业进行“限产压锭”和对煤炭等行业“五小”企业进行关闭。1999年底纺织行业压缩九百多万锭落后纱锭,才一举实现纺织行业的扭亏为赢,到2000年底,除个别省份外,绝大部分省区非法开采的小煤矿都已基本取缔。到2002年,除了煤竭区以外,国有煤炭企业又大面积扭亏为盈,说明乡镇企业对国资企业冲击的巨大。
当然造成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的外部原因不光是乡镇企业的兴起,外资企业的进入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因为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多数也出现破产或不景气的状态。大多还是由于科技含量太低,在“价廉”的基础上没有体现“物美”的原因造成的。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经历了好几个阶段,开始是外来加工,“三来一补”“两头在外”。后来是合作、合资,最后才有港澳独资和外商独资的。这其中的过程和原因都很复杂。国内一些人,想法片面,光想我们要扩大出口,打向世界。而对外商、外资、国外产品进入很是反感,孰不知贸易平衡是国际商事的一般准则。
有人说,乡镇企业就不该发展,外国产品外国企业就不该进入 。要不然国企为何处境惨凄。其实能叫风吹倒,除了风确实大以外,自己身子骨不强是不是重要一个原因呢?
第三、国企自身的内部原因也很复杂。有先天的劣势和先天优势转化的劣势。从一开始起,国企的先天劣势就有:
1)管理不顺,先是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无权自主发展。初步解决后。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又面临只懂生产,不懂营销甚至于既不懂生产,更不懂营销的局面。
2)科技投入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产品老化,质量粗笨。
3)普遍责任心不强,大锅饭意识浓厚,等、靠、要已成习惯,每个个人都缺少危机感。
4)由于管理粗疏,或不甚科学,浪费较大,企业成本很难降低。
5)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国有企业员工工资报酬档次拉开有限,少数技术人员出走到乡企或外企“挣大钱”的情况比较普遍,加剧了企业技术不足的问题。此外还有不少其他问题。
本身是优势而转化为劣势的情况有:
6)职工终身制,本来是一个很好的保障,是社会主义最人道的一面。有利于调动大部分职工的积极性,但也容易养成另一部分人的疲懒,时间一长,谁的积极性也难以调动。
7)全面的职工福利,是比较彻底、超级的社会主义人权保障措施,企业职工的一切生活企业全管,诸如住房宿舍、食堂、沐浴、厂服工作服、洗涤用品、保健食品用品、医院看病、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退休养老、包括最后送上火葬场,大中型企业基本全包。多年后的形成的问题是,企业负担越来越重,成本越来越大,生产竞争力越来越低。
8)财务非常正规。帐目清清楚楚、诚诚实实,依法纳税、照章缴费一分不少,不合理开支一律不得入帐。基本没有规避偷漏,也没有人愿意承担这方面风险。而且有关部门在这方面监管也非常严格有力,一月一查、两月一审,罚款也不断。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每年上缴的税收占国家财政收入的60%,但就从企业所得税而言,国有企业与外资也是各不相同,国有企业上缴的所得税为33%,合资公司为23%,外资独资企业为17%,许多地方为了吸引外资更是另立名目减免外资企业所得税。这些外资优惠政策是80年代改革初期国家资金缺乏时,为了加快建设而作出的暂时举措。但不少地方至今未改。有的还在加剧,无形中使国企处于不得地位。
9)社会义务必须积极承当。各种摊派不得抵触,各种资助、捐献、赞助不能推托。各种社会义务活动必须参加,包括出车、出人、出设备。大专院校的学生和复转军人分配安置更是硬性任务,国企必须必须容纳,那怕企业已经大大超员。
10)产品质量在力所能及情况下,必须绝对保证。一般不会偷工减料,不会以次充好。检验、化验、监督工序多,设备齐全。但成本也会很高。
还有许多诸如此类被人称为“体制不活’的情况。这就造成国有企业生产和运营成本远大于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情况。
第四,以上是每个单个企业的现状。而从国有企业的总体情况看, 1997年之前我国国有工商企业数高达30多万户,如果再加上金融类国有企业以及国家在境外、国外投资和当时存在的军队等国家机构所办的国有企业,那企业的总数估计超过40万家。这其中,大型工业企业为4946户,中型工业企业为10817户,总共亏损为5885户。如果加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亏损户总共为6599户。国有企业 的这个总体现状促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这个很大的问题。
第五,国有企业必须进行改革改制。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首先,国有企业发展面临着结构性的矛盾。一是企业组织规模小而散,专业化水平低。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多数行业生产能力低水平低。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多数行业生产能力低水平过剩。三是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所做的2000年国有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报告显示,所调查国企的技术及装备水平达到国际90年代水平的只有12.4%,属于国内70年代及以前的还占7.4%,属于国内80年代水平的占34.5%。
其次,企业产权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完善。一是产权关系没有完全理顺,权责不够明确;二是法人治理结构形式多于实际,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把手”专政比较普遍;三是企业退出通道不畅。既不能轻易破产,国有股的减持也难以进行 ;第三,企业的社会负担非常沉重。企业现有富余人员约三分之一,企业办社会的职能所占比例较大。
其三,经过多年改革改制,已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实践证明搞好改革改制是促进国企发展的唯一出路。多年来我国政府做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尝试,千方百计试图解决国有企业长期大面积亏损问题。截至2002年,4371家骨干企业中,已有3322家企业实行了公司制改革,改制面达76%,而中小企业的改制面已超过90%。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等一批国有企业相继在海外上市,标志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
200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16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7%; 实现利润2636.1亿元,大多数行业实现了整体扭亏或继续增盈。中国国有企业已有11家跻身世界500强。
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4610亿元,其中光是中央企业实现利润就达300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国有资产稳步增加,2002年达11万亿元以上,超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其中三分之二是经营性资产即国有资本。
这些情况都说明,以前的改革成绩是比较大的,对继续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以上这些数据也还有以偏盖全、以好掩丑、以大盖小的问题。而且在过去的国企改革中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在产权改制方面,出现了许多不尽规范、不尽合理地地方。引发了企业腐败,引起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既造就一批一夜之间“暴富”者,又造成了不少国企职工有序下岗甚至无序流散。理所当然的引起社会各界的疑虑和不满。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新的国资委成立后,已经拿出了一些办法,力图对此进行规范,我认为这是很必要的,社会各界应该支持国资委把这件工作做好。
第六,怎样进行国有企业改革。这是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深入探讨的问题。从国有企业现状及存在问题看,首先,国有企业确实太多,特别是市县以下小型企业,到2003年还有十四、五万户,这些企业许多在与民营企业竞争中狼狈不堪,负债累累,牵涉了地方政府过多的精力。应该有选择地退出竞争领域,把这方面的发展空间留给乡镇企业和其他民营企业。但在退的时候,既要使原有企业在市场配置中物有所值,通过公开公正的途径挑拔接收者,同时,关键要使职工安置落在实处。避免过去存在的一些接收者阳奉阴违,接纳企业后,无端遣散职工的问题再度发生。
其次,对大中型企业的改制,为了避免政企不分、以政干企、以企靠政的问题,亟应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强化董事会和监事会权力。一些企业可以吸收民间资金入股,体现股权多元化,以利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监督。
再次,反对“靓女先嫁”,“先捡好的卖”的观点。特别是有若干垄断因素的大型企业,应该坚持国家控权控股。对企业管理者,适当给予高薪高酬,但必须能够做到可进可退,不能反宾为主,尾大不掉。特别谨慎搞MBO方式的企业转让。必须这样搞的,也应该通过严格程序,公开、透明。
最后,企业董事长不得兼任总经理,对总经理实行双重领导体制,上层机构为董事会和企业党委,党委书记应该兼任董事长,在国资委的指导下,严格划分企业管理层的责、权、利范畴。管理规范应该成为铁律,对随意违犯者,严格按党纪国法办理。不能稍有宽待,以免后来者效优,因循坐大。
再补充一点,强烈建议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和改革再行立法,用法律约束公有制经济的壮大和发展.
---------------------------------------------------------
西方有统计数据说明,任何一个新起的行业,15年后,能生存的只是当初近来的企业数目的5%.
> 据报道,超过一半的创业个案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很多创业者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创业前认为最艰难的时期是筹备创业的阶段,而公司正式运作后,便可松懈一下。而创业后,却发现公司运转后,各式各样的问题接踵而至,常常令他们不知所措,跟以前想象差别很大。事实上,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疑难杂症,如果不正确"诊治",就可能"出师未捷身先死
> "
> 1.熟人搭伙好开饭
> 很多创业者在选择"合伙人"时,总喜欢在熟悉的"圈子"里找。由于彼此熟悉了解,因此在创业初期常凭感情做事,对于企业中出现的经营方向、用人问题、财务问题等也大都以忍让、和解的方式处理,而忽视了必备的契约签定和严格的约束制度。于是,随着企业的成长,这种工作关系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会逐渐显露,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有时甚至导致企业步入破产境地。
> 当年爱多公司股东陈天南在媒体上发表的律师声明,就是"爱多危机"的导火索。陈天南是爱多公司总裁胡志标的儿时伙伴,当年出资参股,为"爱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最后他却给了"爱多"致命的一击。
> 2.哪儿热闹奔哪儿
> 有些创业者在确定经营方向时爱盲目跟风,哪行赚钱就做哪行,总觉得这样能减少投资风险,而且少走弯路。然而,市场运作有其自然周期,当市场过于饱和时,利润空间就会缩小,"一窝蜂"热潮有时正意味着"恶性竞争"即将来临。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一旦跟错了,就会掉进投资的陷阱。因此,创业前周密的市场调查和理性的分析尤为重要。这如同股票投资一样,风险与利益共存,哪种股票适合做长线,哪种适合做短线,何时跟进,何时退出,都需要冷静对待。
> 3.短视老板短命店
> 因为中国曾经缺乏创业的环境,所以我们的企业家就像个被带进烧饼店的饿鬼,抓到什么吃什么,哪还顾得上去隔壁味道更美的饺子店尝尝。很多企业家彼此的区别就是有的被带进了烧饼店,有的被带进了饺子店,不远处全聚德的招牌却没人看见。没有长远战略规划的企业是短命的,富不过一代,更不要说三代了。
> 4.贪大求全死得快
> 企业在创建以后,成长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如果过分追求成长的速度,无异于拔苗助长。其实,企业经营好比一场马拉松比赛,不是看谁现在跑得快,而是看谁能在关键时刻跑到别人前面去。在创业过程中,当企业效益逐渐凸现后,创业者不能一味地扩大营运规模,而应关注并妥善处理资金预算、市场预测,以及材料、人员相关要素的协调等管理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没做好充分准备,那么高速的增长只能带来巨大的风险。舒马赫1973年就说"小即是美",虽然这个提法被认为太理想主义,但企业大了难免官僚、迟钝,"小"所代表的灵活与敏锐的确令许多大老板心向往之。
> 中国这个市场没有谁能一口吃下去,饭菜可以免费,肚子可是自己的。不但可以和你所处的产业的上、下游厂商联手,适当的时候和竞争对手联手也未尝不可,只要记住自己的目的就行了。
> 5.你办事我不放心
> 无论作为老板的你有多能干,都不可能一个人做完所有工作。在不同专业范围内雇用有关的专才,给予他们发挥的空间,才能使各人尽展所长,令公司得到最大的利益。自己要的人找来了,可是"你办事,我不放心";很多大老板就是学不会信任下属。这也难怪,不能埋怨诸葛亮没替刘备培养出干部,实在是小材难支大厦。商战的现实已经证明,一头狮子领导的绵羊是很难"走出非洲"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实际上能做到像柳传志信任杨元庆那样的真是不多,所以中国的联想也只有一家。
> 6.跑得又快又省料
> "多快好省",这是理想化到几乎无理性的说法。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似乎是萦绕在大多数老板心中的对下属的美丽期待。在中国,高薪能不能养廉咱们另说,没有高薪想聘到良将的机会相当渺茫。您要是觉得这么大的一个企业自己玩不转,想找几个帮手,请提前设计好激励机制。
> 创业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成功与否,除了与创业资金、创业机会有关外,还与创业理念、创业方法密切相关。因此,创业者事先要考虑到各种要素,做好万全的准备,同时还应具备相关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创业条件。
> 《环球企业家》杂志
0
评论
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
[278]
思想
[40]
计算机
[56]
视觉
[59]
触觉
[56]
会计
[7]
网络资源
[18]
采集
[22]
情感
[12]
游戏外挂
[6]
赤裸HUMOUR
[2]